11月9日,光大国际宣布率先向社会开放公司旗下的垃圾发电、污水处理、危废处置、生物质发电等业务领域77个环保设施,主动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
同日的启动仪式现场,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点赞了光大国际的开放态度,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企业的责任担当,他呼吁全国更多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以增进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庄国泰说,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可以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有效消除“邻避”,降低“邻避效应”带来的治理成本。
11月9日上午,光大国际环保设施整体开放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这些环保设施在公众监督下运行,有利于企业全面落实环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庄国泰说。
2018年9月,环境部会同住建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选择至少1座环境监测设施、1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座垃圾处理设施、1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有条件开放的四类设施全部开放。
该通知明确到2018年、2019年、2020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四类设施开放城市的比例分别达到30%、70%、100%。
光大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垃圾存储区
“扒开围墙邀公众监督”
光大国际作出开放承诺的前一天,11月8日,光大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光大南京)作为全国首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正“扒开围墙”邀请公众入厂监督。
“过去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都把围墙建的高高的,缺乏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周边居民不清楚企业在里面做什么,再加上部分企业环境管理不善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不断激化就造成‘邻避’。”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正是推倒这面“墙”,让公众走进企业,增进了解和沟通,这是化解邻避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早,来自南京江宁区江宁街道的三位居民也来到光大南京的厂区,他们在公司员工的指引下有序入园参观垃圾焚烧项目,村民陈永正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三次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光大南京这座厂他们是第二次来。
陈永正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环境,如果环境搞好了,可以扩大再生产,如果环境不好,“我们不同意(建)”。
正在给公众做讲解的讲解员说,光大南京对公众开放后,他每天要讲解2、3场次,而光大杭州的厂区参观人数更多,有时一天要讲4、5场,今年暑假接待小学生就达到3000多人。
公众进垃圾焚烧厂参观最关心什么?讲解员告诉记者,“来参观的学生更多的是好奇我们生活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老百姓更关心烟气排放指标;政府部门也会来厂区参观,他们关心的是垃圾焚烧好在哪儿,为什么不选择填埋、堆肥而是焚烧。
促进“邻避”问题化解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持续发力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补环保基础设施的短板,其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在多地同步推进,但“逢烧必闹”“邻避效应”几乎成了每个垃圾焚烧厂绕不开的问题。
光大国际行政总裁王天义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公众对于垃圾发电行业的反对态度,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包括了对政府监管能力的不放心,也包括了对企业诚信度的不放心。市民反对在家门口焚烧垃圾,既有认识问题,也涉及相关利益。群众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垃圾焚烧技术缺乏信心,怕产生的二噁英、炉渣、污水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二是怕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太靠近水源和居住区;三是担忧项目运行后,后续监管难以到位。但也有部分原因是群众的不了解和过分担忧,致使过激行为,垃圾焚烧项目的落地艰难。
“通过这种开放,眼见为实,变民众对环保知识的不了解为了解,变民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为信任,变邻避为邻利,变邻壑为邻亲,把‘闲人免进’的环保封闭场所变为向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王天义说。
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蔡曙光列举了杭州市余杭区5000多人次参观光大国际的事情。2014年5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发生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的事件,是“邻避主义”的典型体现。杭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消除当地老百姓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顾虑,最终选择光大国际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垃圾发电厂作为示范样板进行参观考察,组织五千多名公众代表参观光大国际旗下苏州、常州、南京等项目后,改变了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脏、乱、差”的传统认识,更促进了光大国际与余杭区合作投资建设余杭九峰垃圾发电项目的进程。
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刘玮也认为,破解“邻避”难题科学选址高标准建设是前提,而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基础和保障。
刘玮举例说,广东东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改造过程充分征求意见、听取民意,取得公众支持,快速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焚烧处理设施,成为广东率先实现全焚烧、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城市。
刘玮说,东莞在全国率先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烟气排放数据,并每月“设立市民开放日”;惠州市博罗县将生活垃圾焚烧厂打造成工业旅游景区,让参观者长时间感受体现了解生活垃圾处理过程,这些举措增强了公众对企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的认可和信任。
按环境部要求,所有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要在厂区门口向公众展示在线监测数据。
开放是搭建桥梁
向公众开放的环保企业需要申报、筛选,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入选,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自信敞开大门。南京凯燕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凯燕)作为电子垃圾处置企业成为南京首批向公众开放的环保企业,其总经理陈华明向澎湃新闻表示,向公众开放的确促进了企业的环境管理,“我们一边开放一边接受公众提出的意见,刚开始开放的时候,厂区里有灰尘都会被公众挑出毛病,但正是这些细节也促进我们以后做的更好。”
南京凯燕向公众开放的厂区内部
陈华明说,开放是搭建桥梁,通过向公众讲解电子垃圾的危害,公众在了解之后会愿意主动把废旧电子产品交到正规的处置企业来处置。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推动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难度很大,但必要性很高。部分城市垃圾、污水和工业危废处置企业环境管理粗放,污染防控松懈,给当地社区带来严重的困扰和影响,这些问题长期发酵,导致很多居民因担心焚烧、填埋、危废、污水等设施,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乃至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产生抵触心态。
马军说,我们的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了在四围高墙之内生产经营,与当地社区“老死不相往来”;在建设项目规划决策中缺乏公众参与,出现污染问题常常一味回避矛盾,不但企业和社区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更没有和社区沟通互动的基本能力。
马军说,面对邻避,临时抱佛脚常常效果有限。建立企业的责任形象需要长期努力,而打开大门,让社区公众走进我们的企业,了解设施的运行和污染控制状况,无疑将是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为推进设施开放工作,2017年5月,原环保部联合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四类设施定期向公众开放,以此为抓手切实推动公众参与。12月两部委公布了第一批124家面向公众开放的设施单位名单,并印发四类设施开放工作指南。
2018年9月,两部委再次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选择至少1座环境监测设施、1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座垃圾处理设施、1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地级及以上城市有条件开放的四类设施全部开放。到2018年、2019年、2020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四类设施开放城市的比例分别达到30%、70%、100%。
参观完南京凯燕,有参观者表示,平时根本不知道这些知识,不知道冰箱、电视里有那么多有毒有害物质,大家往往都是几十块钱卖给小商贩。对于这种开放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多加强宣传,“像我们是平时关注这些电子垃圾的才看到这次的开放信息,如果不关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开放信息。”